《中原工学院学报》杂志社
首页 > 期刊导读
 
/ / /
 

数学专业大类招生改革中专业分流与课程体系优

 
来源:中原工学院学报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6-21
 

一、国内现状分析

(一)数学专业培养目标与定位不清

国内许多高校都开设有数学专业,各高校数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方案不尽相同, 很多学校对数学专业的定位不够清晰,培养目标多表述为“培养能在教育、科研、经济等部门从事实际应用、研究和管理工作的专门人才”。这种专业定位的表述过于宽泛,这不仅造成用人单位对数学专业的毕业生认识模糊,同时也给学生造成了“数学无用”、无法找到对口工作的感觉,就业时难以找到明确方向。

(二)针对市场需求的课程不足

国内高校的总体办学思路基本类似,强调“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以中原工学院为例,为提高数学类专业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理学院开设了《数学建模与数学实验》《数据分析与处理》等课程,很大程度上弱化了专业课程的艰涩难懂,更加贴近实际的应用需求。但在这种情况下,仍然无法适应用人单位日益变化的人才需求,数学专业的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仍然较弱。

(三)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训练不足

我国高校的教育仍是重在基础知识的讲解,而对技能培养方面的重视不够;在课程设置上重理论课、轻实践课;课堂以教师讲课为主,学生的参与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不够。这种教育方式与中小学的教育一脉相承,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化思维的养成,造成学生书上的东西学会了,但到了实际工作中,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难以达到培养目标上所说的“应用型人才”的标准和要求。

基于上述原因,国内众高校积极地进行了实践改革。20世纪80年代,北京大学率先提出了“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16字教学改革方针,即在低年级实施通识教育、高年级实施宽口径专业教育,并于2001年正式开始实施“元培计划”。随后,国内多所重点大学先后实施了按学科大类招生与培养制度。现今在100多所211工程院校中,已有近一半多的高校实行了按大类招生,可见大类招生渐成趋势[1]。

二、大类招生的积极作用

(一)大类招生有利于加强基础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

大学学科和专业的发展,渐渐显现出学科之间的相互交叉日益增强、专业之间边界日益模糊的趋势,学科建设也逐渐向纵深和高新领域拓展。此外,建设创新型社会,要求大学毕业生具备坚实的专业知识储备,同时拥有终身学习与不断开拓知识领域的能力,成为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复合型和创新型人才。在学生顺利通过高中向大学的过渡,并完成一定的通识课和创业就业教育课之后,对自己的专业和今后的就业有了一定的自我认知,选择专业方向将会更加理性,这种状况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2]。

(二)大类招生有利于高校资源整合,提升办学质量

在某种程度上,大类招生能够克服过去专业设置过细所造成的教学资源过于分散的状况,使得教学院系在课程教学中的统筹功能得以提高,使得教师、教学资源等得以更合理分配,从而提高大学的办学质量。

三、中原工学院数学类专业大类招生与培养实施现状

中原工学院理学院于2011年开始实行数学专业按大类招生的模式,按照“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培养目标,明确了第一志愿优先、根据学分绩点成绩排序、学院综合统筹等专业分流原则,着力于培养“立足行业,面向市场”的数学应用型人才。具体实施方法是:学生在前三个学期进行通识教育并学习包括数学分析、高等代数、解析几何、概率论、数理统计学、常微分方程、数学建模等在内的数学专业基础课程。在大二的下学期,根据个人意愿选择包括应用数学、数理金融、信息与计算、运筹与管理在内的4个专业方向之一,开始学习所选专业方向的课程。在课程设置上突出数学类专业的“强基础、重能力”特色,打造数学类“三平台课程体系”,以基础数学学科来设置基础平台课,以应用数学学科来设置限选平台课,以专业方向来设置任选平台课。每个方向包含3门限选课和5门任选课程,充分考虑到它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以及与其它课程的联系,通过整合课程打造方向课程群。

到目前为止,该校数学类2011、2012、2013级学生已顺利毕业,2014、2015级学生已完成了专业分流。在实施培养方案的过程中,根据具体的教学效果与学科发展的新特点,已对数学类专业的培养方案进行了两次修改。修改主要体现在专业方向和核心课程的设置上,尽量切合社会和就业市场需要,给学生充分的灵活性和自由性,为培养应用型人才创造条件。目前2016级学生的分流方向已修改为应用数学、统计与金融、信息与计算、运筹与控制4个方向。同时,根据数学类专业的特点,整合学科必修课、专业必修课模块,按“基础统一、方向分流”设置原则,设置“基础平台+方向模块”: 6门专业基础平台课和4门专业方向课,共10门专业核心课程(表1)。

表1 专业核心课程体系课程性质课程安排基础平台课数学分析、高等代数与解析几何、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常微分方程、复分析与实分析、数值计算与建模方法方向模块课应用数学泛函分析、数学分析II、数学物理方程、微分方程数值解统计与金融数据分析与处理、证券投资学、数理金融学、多元统计分析信息与计算数据结构与算法、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离散数学、信息理论基础运筹与控制运筹学、图论、线性系统理论、最优化与控制理论

四、大类招生后专业分流出现的问题

(一)增加了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难度

学生对于大学的第一集体——班级,有着强烈的归属感。但经过近两年的磨合交流后,原来融洽的班集体面临分流。实施专业分流之后,由于每一位学生都形成了自己的生活范围,新同学之间交流机会少,班级凝聚力不强,难以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同时,原有行政班级和新的专业班级并存,也不利于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开展。

(二)专业分流导致专业选择冷热不均

以中原工学院2011级数学类为例,第一志愿选择运筹与管理的学生人数占比大约38%,选择数理金融的占比约33%,其余学生则选择了应用数学和信息与计算方向。之后几个年级的分流也大体呈现出这样的趋势。经过对学生进行调查问卷以及与任课教师和辅导员的沟通发现,专业选择之所以会冷热不均的原因是学生在专业选择时不仅仅出于自身的学习兴趣,更多是基于他们对各个专业方向今后的发展前景以及考研深造的难度等因素的考量。而事实上,应用数学和信息与计算方向的师资力量以及今后的就业状况都不差,但由于学生对各个专业方向的情况不够了解,或是跟随大多数其他同学的志愿来盲目选择,从而导致各个方向的选择不均衡。在此情况下,如果完全遵循学生个人填报的志愿,势必对学校原有的教学资源配置造成影响:热门专业学生过多,教师人数不足,影响教学质量;冷门专业学生较少,教师课时不足,浪费教学资源。

(三)分流依据成绩和志愿,考评指标单一

在专业分流中,理学院设置了各专业方向的人员上限,由学生填报志愿,最终根据学生的两个志愿和最近两年的课程绩点排名,来确定学生的分配去向。当某一专业方向报名人数过多时,按成绩绩点从高到低进行筛选,无法满足第一志愿的,考虑第二志愿。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分流时冷热不均的状况。但同时带来了另一个问题,如此按照成绩排名来定方向,成绩好的学生分到了自己选择的专业,成绩不好的学生分到了自认为冷门的专业,不同专业方向的学生的程度出现不均衡,被分到所谓的“冷门专业”的学生,原本成绩就不太好,分流之后更加自暴自弃。

五、对策与建议

(一)加强专业分流之后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

由于专业分流无法保证每位同学的志愿得以满足,一部分同学因为专业不理想而对自己专业课的学习消极懈怠,久而久之,产生厌学情绪,这需要院系予以高度重视,例如让班主任或者辅导员及和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使学生重拾信心来学习。另外,按大类招生再进行专业分流,学生在大学时代最初的班集体和人际关系面临重新调整,需要加强学生的专业归属感,例如安排一些专业认知活动,让同专业方向的同学在实践中尽快熟悉并培养专业兴趣。

(二)加强教育和引导,改善专业分流冷热不均的状况

在学生学习通识教育基础课程的同时,开设帮助学生了解各专业方向的课程和讲座,让学生了解各个专业方向的知识体系、学习难度、学科前沿、就业面等内容。适当开设一些实践类课程,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专业方向的基本情况,帮助学生在分流中消除盲目性。在分流开始前,对学生进行指导和答疑,安排各专业老师向学生进行专业方面的介绍、接受相关问题的咨询,帮助学生选择到适合自己的专业,改善专业分流不均衡的问题。

(三)完善专业分流的指标,兼顾公平

现在专业分流所采取的“个人志愿+成绩绩点”的方式快捷有效,但是评价标准过于单一,只看重学生的学习成绩,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养成。应建立起更加多元的指标体系,能够综合反映学生各方面的素质,例如前三个学期的课程成绩绩点、实践课程成绩、创新创业活动加分、竞赛加分等,都应纳入新的评价指标体系。


文章来源:中原工学院学报 网址: http://zygxyxb.400zhicheng.com/lunwen/itemid-43484.shtml


上一篇: 关于推荐“纺织之光”2020年度中国纺织工业联
下一篇: 材料科学论文_功能碳基复合材料在锂硫电池正极中的应用



点击在线投稿

 
/ / /
 
 
 
 

Copyright 2001-2021 400职称期刊网版权所有 做最专业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本站不是《中原工学院学报杂志社》官网,如果需要联系官方杂志社,请联系客服索取网站或者电话。